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:贯彻“人才先行”理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
近年来,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牢固树立“乡村振兴,人才先行”的发展理念,以实施“十个一”人才计划为抓手,组织各领域专家人才深入基层服务,为额尔古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与智力支撑。
人才驻基 聚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
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计划 额尔古纳市委组织部设立乡镇(街道)专项编制,通过“乡招村用”拓宽大学生引进渠道,采取“村工作2年后落编+乡镇工作3年后流动”模式,引进8名大学生到村担任村“两委”成员、助理等职务,助推基层治理能力不断优化提升。
实施“一村一名驻村干部”计划 额尔古纳市委组织部遴选33名优秀年轻干部派驻到村,要求驻村干部走访农户了解民情民意,切实为村民解决问题。制定《额尔古纳市派驻农村第一书记考核管理办法》和“四个一”工作清单,优化考核方式,规范考核事项,确保驻村干部真抓实干,不断提升帮扶实效和群众满意度。
实施“一村一名法律顾问”计划 额尔古纳市组织法律顾问团队积极为当地村委会重大决策、基层农牧民重大项目提供法律意见;设置专线随时接受群众来电来访咨询;为各苏木乡镇居民普及“律众云”线上法律服务平台,方便群众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法律援助、咨询服务。
人才兴业 强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
实施“一镇一名产业发展指导员”计划 额尔古纳市委组织部选派7名产业发展指导员进村入户进行产业发展调查,了解村级产业发展现状,帮助种养殖户解决产业发展难题,因户制宜帮助乡镇农户谋划产业发展思路、制定产业规划。
实施“一镇一科技特派员”计划 额尔古纳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,选派7名优秀科技特派员推广绿色防控种植技术、小高垄膜下滴灌技术等13项新技术,引导种植户种植优质果蔬新品种8种,累计服务种养户63户,开展相关技术指导180人次,带动就业400余人。
实施“一旗市区一名科技副总”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额尔古纳市委组织部为额尔古纳市3家规上企业、科技中小企业选聘高学历、高职称农牧业领域“科技副总”,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,解决技术创新难题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。派出单位、服务企业与“科技副总”签订《合作协议书》,明确人才考核内容,对服务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期满考核,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“科技副总”的重要依据。
实施“一村一名金融副主任”计划 为推动金融资源下沉,额尔古纳市委组织部选聘4名金融副主任进村入户,帮助农牧民信用贷款87笔,授信金额达1976.5万元。切实将金融服务、信用贷款、普惠政策延伸至农村,加快形成财政优先支持、金融重点倾斜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新格局。
人才强市 全力筑牢基层民生保障
实施“一旗市区一教育专家服务团”计划 教育专家服务团精准聚焦额尔古纳市教研发展难点痛点,通过开展听评课、专题讲座、送教送研等方式,为额尔古纳市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改进建设和创新思路。目前,服务团已深入全市8所幼儿园、中小学校开展蹲点包联教研视导工作,累计听评课15节、送课2节,同时举办专题讲座4场、调研座谈会2次。
实施“一旗市区一医疗专家服务团”计划 与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,并形成长效帮扶机制。现已派驻2名医师在市人民医院开展诊疗工作,截至目前已接诊100余人。开展“助力健康呼伦贝尔服务群众健康”专家巡诊活动,派出13名专家在全市进行义诊,共诊疗患者30余人。
实施“一镇一名家工作室”计划 额尔古纳市委组织部将当地特色自然资源与艺术价值相结合、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,选派“草原英才”作为计划带头人,建立拼贴画工作室,为2000多名乡村孩子培训拼贴画基本技法,并为当地待业人员提供手工艺品培训,有效帮助待业群体实现技能就业。
(作者:郭雯)
河北大学历史学院:提升学风建设实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
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遵循历史学学科特点,通过对学生史学思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育,贯彻学校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教育理念,积极建设优良学风,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,实现学术专业能力、逻辑思辨能力、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提升,培养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
用学院文化培育学风
学院积极建设优良学风,依托毓秀青年读书会,举办“线上共读历史”“新生入学教育之学业指导”等专题活动,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、掌握科学学习方法、养成良好读书习惯、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,同时帮助新同学了解历史学科专业特色、提高学习和读书兴趣、增强学生专业竞争力。
近年来,学院积极举办“毓秀史学大讲堂”“毓秀史学讲坛”“毓秀教研讲坛”“毓秀青年学者讲坛”等百余场系列讲坛活动,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著名专家、学者和学院优秀青年学者演讲、授课,有力促进了学院与高水平学府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,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融合,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。
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学院还举办“古礼文化展演活动”,打造“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周”,带动参与活动的学生探寻传统文化内涵,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,增强传承、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用第二课堂激活学风
学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多样、贴近实际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优势,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。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清东陵博物馆、邯郸博物馆、河北省博物馆、廊坊博物馆、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积极共建教学实习基地,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建设,打造有效性强、可延续性显著的“理论+实践”课程。
学院依托《华北碑刻专题》《物质文化史》《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实践》《物质文化实践:纺织与染色》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:虚拟场景与仿真造型实验》等课程,鼓励任课教师将课程的实践操作、田野调查环节与课堂理论有机融合,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,推动和践行“将历史教学书写在华北大地上”的教学理念。在物质文化实践环节开设跨专业融合课程《纺织与染色》,在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实践环节开设“金石传拓”技艺课,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,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。组织师生赴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,帮助学生巩固知识、发掘身边的历史价值,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,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西历史文化的热情。
学院开展“走进古莲花池,探访莲池书院”主题研学活动、河北井陉于家村历史文化调研活动,组织学生赴雄安南阳遗址开展考古教育和田野实践教学活动,赴保定军校纪念馆参观活动等,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、口述史调研,直观地接触、体悟、关注历史文化,将专业课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。
用就业质量保障学风
优良学风建设与稳步推进的就业工作互为重要保障。学院提出“多元化就业”理念,从学生入学抓起,帮助每位学生做好就业规划,并注重以出口为导向,多措并举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,多渠道全覆盖及时发布就业信息,内引外联,邀请优秀校友分享求职经验,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。
学院召开研究生工作专题会议、研究生就业座谈会、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、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、考研就业交流会等,系统呈现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的推进措施,详细记录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备考、面试及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,并针对性地给予耐心、细致的讲解和指导,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,树立就业信心,鼓励学生合理规划就业预期,提高就业成功率。
学院举办“职来职往”职场模拟大赛、“青春无畏,职面未来”模拟求职大赛,“挑战杯”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,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、认识自己,提高求职能力和就业技巧,继而增强社会竞争力。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、择业观。
学院赴保定水利博物馆、河北教育出版社、河北省文物局开展访企拓岗活动,积极向优质企事业单位推荐本专业毕业生,拓宽就业渠道,做好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对接,努力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。
(作者:程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