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部法制报发稿投稿流程及注意事项
一、投稿流程
1.选题策划与稿件准备
选题方向:
聚焦法治热点(如司法改革、基层治理案例)、法律政策解读(如新修订法律条款)、民生法律问题(如消费者权益保护、劳动争议)等,内容需符合“法治中国”定位,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优先选择时效性强、贴近西部地区的案例(如乡村振兴中的法律实践)或社会关注事件(如反诈骗专项行动)。
内容要求:
真实性:数据需引用权威来源(如法院判决书、政府文件),案例需隐去个人隐私并脱敏处理。
结构规范:新闻稿采用“倒金字塔”结构,标题简明(不超过20字),正文逻辑清晰(导语主体结语),语言通俗易懂,字数建议800~2000字。
原创性:查重率需≤20%,禁止一稿多投;若被其他媒体录用需及时撤稿。
2.选择投稿渠道
官方途径:
邮箱投稿:通过《西部法制报》官网或版权页查询指定邮箱,邮件标题注明“【投稿栏目】+标题+作者+联系方式”并附联系方式。
在线投稿系统:若官网提供在线提交入口,需注册账号后按格式上传稿件。
邮寄投稿:地址通常为报社所在地,需附纸质稿件及作者信息。
第三方平台:如“登报易”代理机构,适合批量发稿或公告类需求(如证件挂失、企业声明),费用透明。
3.稿件格式规范
文字稿件:使用Word文档,标题黑体三号,正文宋体小四号,1.5倍行距;配图分辨率≥300dpi并标注版权来源。
法律术语:准确使用“侦查”而非“侦察”、“犯罪嫌疑人”而非“犯人”,避免口语化表述(如“丧心病狂”“狗急跳墙”)。
署名信息:可用笔名,但需附真实姓名、单位、联系方式及身份证号(公告类需提供证明文件)。
4.审核与发布
审核周期:
新闻类稿件通常12周,重大选题可能延长至1个月;公告类1个工作日内审核,次日见报。
实行三级审稿制度(初审→复审→终审),敏感内容需送相关部门审定。
发布形式:通过审核的稿件在纸质版、电子版(官网、客户端)及合作平台(如学习强国、陕西普法网)同步发布。
5.费用与稿酬
公告类:按字数计费(如证件挂失约35元/13字起),截稿前撤稿需扣除30%费用。
新闻类:稿酬按字数或质量计费(约60100元/千字),具体标准需与编辑部确认。
二、注意事项
1.内容合规性
禁止内容:涉及国家秘密、民族宗教争议、封建迷信等,避免主观臆断或干扰司法(如预判案件判决结果)。
平衡采访:涉及案件报道需采访多方当事人(如原告、被告),避免偏听偏信。
2.投稿策略优化
栏目适配:研究往期栏目(如“法治动态”“以案释法”),针对性调整选题和语言风格。
热点结合:围绕政策节点(如“国家宪法日”)或社会热点(如反电信诈骗)策划内容,提升采用率。
3.法律与伦理要求
隐私保护:涉及未成年人或敏感个人信息需脱敏处理,并附书面授权证明。
版权声明:默认授权报社全媒体使用权,需保留网络传播权时需提前声明。
4.格式与时效性
截稿时间:急稿需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投稿,邮件标题标注“加急”;公告类严格遵循模板提交,超时顺延。
文件命名:示例:“张三【基层治理】农村土地纠纷调解案例”。
5.沟通与跟进
避免重复投稿:同一稿件勿多次投递至同一栏目,以免影响编辑关系。
审稿跟进:投稿后1周可邮件查询进度,避免频繁电话催促。
三、补充建议
1.长期合作:定期投稿或参与报社活动(如“与法同行”征文),与编辑建立信任关系,获取选题指导。
2.专业服务:通过第三方平台(如“登报易”)覆盖更广泛媒体资源,提升效率。
3.动态监测:发布后通过数据分析工具(如百度指数)跟踪阅读量、转发量,优化后续选题。
总结:投稿《西部法制报》需兼顾内容的专业性、规范性与时效性,通过官方或第三方平台高效提交。建议定期关注官网或致电编辑部确认最新要求,更多细节可参考《西部法制报》官网或合作平台“登报易”。
|